您的位置:首页 > 网络课堂 > 园艺课堂
园艺课堂

束怀瑞院士谈中国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添加时间:2015-12-10 15:03:14  浏览次数: 次  :


 
       束怀瑞 (1929.9.26 -) ,果树学专家,山东省淄博市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1950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从事果树栽培、生理和生产的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50余年,在果树碳氮营养、根系生物学和丰优技术原理方面具有创造性、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的系统理论成果。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果树产业的发展状况
 

 
       果树资源丰富,栽培规模大,果品市场总量大,社会经济效益高,在国际市场上的数量优势将长期保持
       中国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果树生长,栽培果树树种占世界主栽果树树种类型的82%。2009年全国果树面积1114万公顷,占世界总面积的20.6%,占中国耕地面积的8%,有67%分布在山地丘陵;果品年产量1.2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1%,栽培面积和果品产量皆居世界首位。果品年产值3500亿元,在国内种植业中居第3位,占经济总值的0.4%,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有9000万农民从事果树业,果农人均收入3800元。

       果品及其加工产品是出口优势农产品,2006年累计出口各种水果及加工品370.16万吨,出口金额24.75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顺差达27.14亿美元,并且近几年都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其中苹果、苹果浓缩汁出口均居世界第一位,苹果浓缩汁、桔瓣罐头、杏浆、速冻草莓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日益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的依赖产品。一批规模较大的果品企业茁壮成长,有望在10年内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或品牌。随着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果品及加工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将继续提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水果购买量逐年增加,2006比2005年分别增长6.14%和11.12%。随着果树产业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开发大西北,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和深入,果树作为经济林所占份额快速增加,生态保护效益日益显现,果树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一、二、三产业的繁荣,很多精品果园亩收入超过万元,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果树的文化与休闲功能日益突出,近年各地城郊休闲观光果园迅速发展。以北京为例,2006年有600万人次参加郊区果园采摘,直接收入达2.7亿元。果树产业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大宗果品形成优势区域,名特优果品基地特色明显,品牌意识日渐突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目前的果树发展格局是大宗果品优势产业带(最适生态带)产业化经营,名特优地方果品以产地(基地、点)精品(高档、绿色、有机)发展为主,实施点带发展方式,形成多样化、区域化、特色化。2002年开展的苹果、柑桔优势区域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以黄土高原和渤海湾为主的两大苹果优势产业区域;以长江上中游柑桔带、赣南-湘南-桂北柑桔带、浙南-闽西-粤东柑桔带和一批特色柑桔生产基地为主线的柑桔优势区域。第二轮优势区域规划正待颁布,梨和葡萄优势区域规划正在进行中。各地的名特优果树如沾化冬枣、肥城桃、枣庄石榴、周至猕猴桃、常山胡柚等正在以县域规模发展。
       随着市场化意识的提高,果品质量大幅度提升,品牌意识逐渐增强,许多品牌在国内已经获得比较大的知名度,如栖霞苹果、洛川苹果、库尔勒香梨、赣南脐橙、温州蜜柑、德庆贡柑等。与国际接轨的原产地认证也逐步实施,如“陕西苹果”、“烟台苹果”、“灵宝苹果”、“周至猕猴桃”和“常山胡柚”等均获得了原产地认证,葡萄有5个产区获得了原产地认证。贮藏设施日益完善,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加工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深加工能力不断扩大,果品深加工比例达到10%,其中苹果用于深加工的比例已经占苹果总产量的3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果树种植业和出口的发展。


 


果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是中国果树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成绩显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亟待重视。

       缺乏宏观规划、盲目发展造成波动和浪费,注重种植规模,忽视单产和质量

       总结近30年果树发展的经验教训,总体上果树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和市场研究,盲目发展造成了历史上多次种植面积的大起大落,普遍表现为注重规模扩张和数量效益,忽视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效益,低产园面积所占比例达1/3,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果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平均单产低。产品单价低,产品安全性低。虽然有基础的主产县平均亩产量都在2吨以上,但全国主要水果的平均单产都在1吨以下,低产和无产园比重达40%;鲜果产品损失率高达20%,降低鲜果损失率是果树产业发展中挖潜增效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国果树栽培有最高单产的系统经验,利用现代科学总结这些成功经验,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盲目性。应提倡成熟理性发展,科学发展,以达到发达国家中等产量水平,在今后10年从现有面积中增收1.5亿吨,控潜增效是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
 
 
       主栽品种依赖引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和砧木,育种创新能力低
       中国是果树资源大国,对世界果树产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主栽树种如苹果、葡萄、草莓都以国外品种为主栽品种,重要树种的更新换代,如柑桔、梨、桃、杏、李等都依赖外来新品种,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缺乏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国外苹果自20世纪50年代就基本实行了矮砧宽行密植,但由于这些无性系砧木不适应我国干旱瘠薄的土壤条件,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乔砧密植,人工管理投入高,修剪技术要求高,相当部分果园因管理不当而郁闭、低产、果实着色差,果园收益低。随着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培育生态适应性强的矮化砧木并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国内育种工作扶持力度小,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缺乏创新能力强的团队,如果这种状况不发生根本改变,势必制约中国果树产业的发展。

       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规模小,服务体系滞后。制约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中国果树经营主体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95%的果园规模在0.33公顷以下,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形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组织化程度低,从根本上制约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也增加了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难度;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缺乏足够的市场信息,信息滞后、不对称或失真,缺乏方便快捷的咨询服务网络,对假冒伪劣生产资料缺乏辨识能力等,均困扰着第一线的农民。大部分果品营销企业和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不足,带动农户的能力较弱,多以商品为纽带进行合作,真正的利益联结不够,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多头管理造成资源浪费,事倍功半,急功近利不利于产业持续发展
       中国果树产业长期以来由农业和林业两个部门管理,同一地区不同县市果树的行政归口单位亦有不同,以至于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各行其道,基层无所适从,造成混乱;科研工作管理部门广泛,导致项目重叠,人力分散;由于缺乏实质性的长期规划和人才、团队的长期定向培养,科研项目往往存在短期行为和随意性,造成人、财、物浪费;科研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了竞争的无序或缺乏公正,助长了不良风气,不利于年轻人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更不利于科研工作者亲临生产第一线为产业服务。以上这些因素均妨碍解决我国果树产业应用基础研究薄弱、技术贮备不足的缺陷,制约果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转变观念,理顺行政管理关系,改革行政和科研管理体制。

       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和策略
       优化产业结构,挖潜增效,促进产业升级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推动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为主线,带动操作规范和可追溯制度的实施,实现标准化、安全环保和高效优质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带动,进一步优化调整不同树种的适宜结构和布局,调整同一树种鲜食和加工的比例,合理布局同一果品成熟期供应比例,增加加工产品的多样性,提高深加工终端产品的比例,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
 

       中国土地资源短缺,发展果树应坚持“上山下滩”、“林果结合”的原则,稳定规模,重在布局与结构调整,提高单产,重视安全,提高质量,延长产业链,增加效益。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老果区以增产增效,发展加工业,扩大出口业,调整树种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增强竞争力为主;西北部开发坚持林果结合,以现代企业经营,规模化发展为主。在退耕还林中,预计到2020年可望新增果树120~150万公顷(按近30年自然增长速度计);西南高地重点利用生态资源优势,以边贸为主,多样化、小规模种植方式发展。

       建议在退耕还林中适当增加经济林面积,发展三北杏资源带以及材果兼用的核桃、榛林、欧李等;将果树高效砧木树种列入造林树种中;城市休闲观赏森林公园增加果树资源;保护新疆、长白山、云南、西藏、海南、神农架等野生果树原产地;实施能源果林栽培化,果树高产的经验亦可为当前木本能源植物的发展提供借鉴。

       沃土养根壮树,简化栽培技术体系,节本增效,创新发展是果树种植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中国果树栽培区大多土地瘠薄,缺乏有机质,偏施化肥导致土壤和树体营养失衡,果树寿命缩短,果实品质变差,必须通过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生态条件,通过养根壮树提高果园质量。中国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果树陆续进入更新换代时期,重茬障碍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克服再植病,修复土壤或选择适宜的替代树种成为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由于果园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青年农民外流,中国农村人力资源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目前果园用工量高出国外主产国5倍以上,生产成本快速增加,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必须研究矮化、矮砧、柱形、宽行、密植的栽培模式,生草、免耕、节水灌溉、营养诊断施肥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研究开发适应中国果园的小型机械设备,节工增效,提高管理的标准化程度。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高果树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是促进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树品种的选育研究。发挥资源优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超优品种育种为目标,对重点育种单位、团队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继续重视引种,规范新资源引进,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挖掘企业的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在引育种中发挥作用,逐步形成商品性选育种产业。

       整合和优化资源,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果树科技创新团队。以人为本,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和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农业科研院校科学定位,优势互补,加强开放性团队的合作。

       加大对果树基础研究的支持,不断追踪现代科技前沿并创新应用于果树技术体系研究对果树产业发展有战略意义。国家要对有实力的团队和单位有长期稳定支持。

       重视栽培业,以现代基础理论与群众系统典型相结合,进行科学总结,建立适应国情的栽培理论和技术创新体系,制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系统标准,实现平均单产大幅度提高,重视特色,重视差异,在比较中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新栽培制度。在向新区扩展中,确保西南高原的优质生产,并对西部沙地进行改土种植。
 

       苹果蠹蛾、柑桔黄龙病、小实蝇、香蕉束顶病、枯萎病以及葡萄根瘤蚜等检疫病虫害正在对中国果树造成巨大危害,如果不重视检疫,对重大病虫害缺乏强有力的监测监控,将对中国果树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各级政府必须从战略上给予高度重视,建立非疫区,建立无病毒苗木生产体系及检测体系,建立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的快速反应机制。

       中国果树科技基础工作不系统,大部分果园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霜冻、干旱、冰雹、台风、湿涝等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必须加大研究力量,提高投入水平,研究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开展早期预警,研发应急性技术措施和防治设备,加强果园基本设施投入;选育抗性品种,推广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实现生物避灾、技术减灾、工程抗灾的三结合。

       加快果树生产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必须改革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基层技术队伍建设是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大多涣散失效,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而现代化的传媒在短时间内尚不能起到替代作用,因此必须加强乡镇基层技术服务队伍的建设,发挥信息化作用,改革技术服务形式,丰富技术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创建新一代技术体系样板,使新技术及时便捷传送给果农并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文化和科技教育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果农素质,使果品产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回顶部
热线电话

0312-7526484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