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网络课堂 > 园艺课堂
园艺课堂

果农为何不愿尝试新技术

添加时间:2015-12-29 08:36:59  浏览次数: 次  :


       3月4日,于然龙奔赴青岛,为合作社抢订苹果苗。
       苹果苗有什么稀奇,还用抢订?“这苗叫矮砧树苗,现在世界苹果生产先进国家普遍采用这种苗,在国内,好苗还是靠抢。”于然龙,沂水县金果果品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服务的6000多亩果园,种的都是矮砧树苗。今年又有不少农户新加入合作社,他就是为这些农户抢订的苗子。
 

新果园树依支架


两排树间能跑拖拉机
矮砧树苗有啥好处?
       红旗山下,金果果品合作社的苹果园真的有些与众不同:里面栽种的苹果树“个头”不高,株株“身”依支架。与老果园里果树枝条“肩并肩、手拉手”、不透光也不通风相比,这片新果园的两排果树之间相当宽敞,能跑拖拉机。树冠都呈纺锤式,所有树枝都是从主干上分出,分支上再无分支,显得非常瘦身简洁。“矮砧树苗长大就是这个样子,栽培特点就是矮砧大苗建园、宽行密株、起垄栽植、设立支架。”于然龙介绍道。
       泰安市省庄镇羊西村郭长利是位老果农,原来果园一亩地种40多棵苹果树,一律大树、大冠。2010年,他改种矮砧苹果, 一亩地就栽了200多棵,原来种一棵果树的面积,现在种了3-5棵。
 

提前2-3年结果


第3年产量可达3000斤
 
       传统的乔砧密植与现在的矮砧密植相比,郭长利认为,矮砧密植能提前2-3年结果,栽后第3年产量能达到3000斤,第5年亩产达到6000斤,优质果率90%以上。
       省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王金政介绍说,矮砧密植的原理就是通过嫁接砧木,使树体矮化,改变果树营养分配比例,实现提早结果。他说,以前的苹果树,70%的营养长树,余下的30%用于结果,矮砧密植恰好相反,果树70%的营养用于结果,30%用于长树。
       矮砧密植的另一种好处是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力投入。蓬莱鑫园工贸公司有七八百亩果园,全是按照新模式栽培的。公司董事长张世欣说:“乔化栽培的果园,人走进去都很不方便,更别说进行修剪、采摘等管理了。比如说打药,一个人背着喷雾器一天最多打6亩,新果园能开进机器,一个人一天能打100亩。”
 

 
       剪枝也变得很方便。莱州市朱桥镇由家村的王景波家有500亩新模式果园,前不久刚刚完成了冬季修剪。按照“标准化”的新剪法,500亩果树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剪完了。他说,这500亩果园,以前一年要用1600个工,现在只用20个工,差了80倍。
       为让这一新技术尽快在当地落地生根,山东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大面积推广矮砧密植技术,到目前已发展新果园20多万亩,但这一数字与我省450多万亩的苹果面积相比,明显偏少。
       前期投入大 农民不愿尝试
       原因出在哪里?一是前期投入大,二是优质苗木短缺。
 

 
       投入大,是农民不愿用新栽培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潍坊市寒亭区开元街办安固村苹果种植户张文景掐指算道:“用矮化自根砧苗木建园,每亩约需150到200株,按每棵苗20块钱计算,建园苗木成本约3000至4000元,配套立架、钢丝架材等加起来,成本差不多有1万多,和乔化果园两三千元的花费比,能差八九千块。”
       对于果农的态度,山东省农业厅果茶站站长苏桂林认为,采用新栽培模式,虽然一次性建园成本较高,但收效显著。“新技术实施优化肥水及植保技术体系,总算起来可减少生产投入20%;通过光照和通风条件的改善,优质果率能提高10%到15%。”他认为,制约新模式迅速铺开的原因,主要与一些果农对原有管理技术驾轻就熟,很难接受新技术与关。
制约新模式发展的另一因素是优质矮化苗木短缺。苏桂林介绍,以一亩果园需矮化苗木150株左右计算,一年发展1万亩,需要矮化苗木150万株,但目前我省培育的优质矮化苗木缺口很大,难以满足生产需要。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种苹果,不仅省工省力,结出来的苹果还个大、脆甜、卖相好。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推广速度却并不快?
       有人说是农民观念落后,还有人说是农民算小账,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其实,农民面对新技术表现出的适度谨慎是理性的表现。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气候、水土等多因素影响,新技术适合甲地不一定适合乙地。因此,在新技术面前,不少农民表现为“安全第一”,适度观望是可以理解的。对此,政策是否可以帮助农户分担或降低其采用新技术的风险?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推广农业新技术,都对使用者进行补贴、提供农业保险或制度保障。前期投入大也是制约该技术迅速铺开的拦路虎。对此,在扶持资金的分配上,应做到新老果园一视同仁,只要改造,就有补贴。


 
       另外,农村里头脑灵活、眼疾手快的年轻人大多外出,留在家里种田的多半是些病弱老者,接受新生事物较慢,针对这一特点,除了示范带动、进行新技术培训之外,政府最好加强推广过程中的跟踪服务,多组织技术推广人员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他们,防止出现种了矮化树苗,却按老技术管理的现象。
       总之,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为农民接受的话,还是不能转变为生产力。
(农村大众报记者郭杰)
回顶部
热线电话

0312-7526484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