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辉煌五年系列宣传之十: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为探索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改革发展之路,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增加新动能,2007年,农业部、财政部联合构建了以水稻、油菜、生猪、大宗淡水鱼等50个主要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吸纳800多家农科教企单位参加,稳定支持2700余名农业专家围绕农业产业开展技术攻关、示范培训、政策咨询和应急服务,在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技术进步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成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
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农产品、聚合产业链、聚集科技资源,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一是按照生产全过程建立体系架构。建立水稻、蔬菜、生猪、柑橘、淡水鱼等50个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每个体系设置1名首席科学家;设置遗传育种、栽培养殖、病害防控、产后加工、机械设备、产业经济6个领域的科学家岗位,共聘用1424名岗位科学家;在主产区设置试验站,每个试验站对接5个示范县,共聘用1250名试验站站长。二是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遵循农业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密切关联、不能分割的规律,体系在确定6个领域主攻方向目标时,充分体现各领域之间目标的一致性、专家的互动性、成果的关联性,实现了体系内各环节衔接互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三是聚焦产业综合性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体系变单项研究为系统研究、变单点突破为多点集成、变单项成果为一体化解决方案,在一段时期每个体系确定1~2个综合性重大任务,组织全体系专家分工协作、联合攻关,有效解决了单项成果很多、企业用户却“用不上、用不了”的难题。
二、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通过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全国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的大平台,促进围绕产业重大关键共性问题攻关的大协作,贯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农民技能培训,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体现了产业性、一致性、稳定性、贯通性,符合我国农业实际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律。一是汇聚全国科研力量,实现科技资源有效整合。“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坚持开放建体系,打破行政隶属界限,在全国涉农科教单位和企业聘用优秀产业科技团队,农业农村部所属科研单位占14.7%,教育部和中科院系统占12.9%,地方农业科研单位和涉农高校占64.3%,企业占8.1%。二是发挥各类主体作用,推动科研生产紧密衔接。每个体系密切联系产业主管部门、推广机构、企业、种养大户,充分发挥各主体在凝练目标、加快集成、推进应用中的重要依托和主渠道作用;在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在全产业链开展技术集成,在农业主产区开展转化应用,促进成果加速转化落地。三是链接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通过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创制新装备、集成新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发展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动力和重要支撑。
三、成为支撑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最直接依靠力量
打造了一支全领域覆盖、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的产业科技队伍,推动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产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得到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民的一致认可。一是引领产业技术转型升级。通过突破共性技术、集成关键技术、熟化配套技术,共研发了932个新品种、4046项新技术、633项新工艺、110项新产品新装备,奠定了产业变革的科技基础。引领产业优质化,大力培育名特优新品种,系统集成水肥调控等生产技术,促进了水稻优质化率超过37%,小麦优质专用化率达到33%。引领产业轻简化,以品种培育为前提、以关键机械突破为基础、与栽培技术相配套,水稻机械直播、玉米籽粒机收、油菜全程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水稻亩节本100元、玉米亩节本120元、油菜亩节本240元。引领产业绿色化,苹果、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体系,以品种更新、水肥一体、农药减量等为突破口,促进了品质改善,减轻了环境压力,支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二是推动产业面貌变革。引导科技成果向主产区集成,推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生产方式重大转变。柑橘体系针对以往品种单一、2个月集中上市、产业效益低迷等发展瓶颈,按照柑橘周年供应的目标,优化了优势种植区域布局,实现了早、中、晚熟品种配套,突破了苗木繁育、果实留树保鲜等关键技术,确保了9个月鲜果供应,带动了主产区果农增收致富,彻底改变了柑橘产业落后面貌。花生体系在河南正阳县围绕全产业链系统开展品种更新、轻简栽培、机械收获、精深加工等新技术集成推广,延长和提升正阳县花生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花生种植面积达170万亩,总产量150万吨,年综合收入达148亿元,使花生成为正阳县脱贫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使正阳县成为中国花生和花生生产加工机械的交易中心。谷子高粱、燕麦荞麦等体系将高产优质品种、机械化生产技术、精深加工技术进行集成,破解种植规模小、人工投入大、产业效益低的难题,催生了一批千亩、万亩规模化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催生了一批营养功能食品企业,催生了一批小而美、能致富的地方特色支柱产业。三是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培育自主品种、保障种业安全为出发点,加快核心种质遗传改良进程,提高优良品种国产化率,降低品种对外依存度。蛋鸡和肉鸡体系针对生产用种80%依赖国外的现状,加强育种、繁殖和高效生产技术攻关,培育出京红、京粉系列自主蛋鸡品种和京海黄鸡等自主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均由20%提高到50%以上。肉牛体系加强云岭牛、秦川牛等地方品种改良,培育出高品质杂交组合,集成了阶段差异化饲喂、粗饲料营养调控等技术,企业生产出品质与日本和牛相当的雪花牛肉。水禽体系加强联合攻关,培育出北京鸭配套体系,仅1家龙头企业就实现2018年出栏量超过8亿只,节约引种费1.5亿元。四是支撑决策咨询和应急服务。向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提供产业发展政策建议、调研咨询报告等4500余份,其中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近400份,被地方政府和企业采纳3400份。体系专家第一时间参与非洲猪瘟防控、草地贪夜蛾防控、“利奇马”超强台风防御等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服务逾2万人次,提出应急预案和技术解决方案近1000个,支撑保障了农业稳产增产。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无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建设世界农业科技强国,都对产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一支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去适应新形势、担当新使命,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全产业链集成技术成果,推动产业面貌发生根本转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下一步,产业体系将坚持“大格局、网络化、新机制”改革思路,补齐学科短板,加强横向协作,拓展体系功能,强化机制创新,将体系打造成纵横交织、点线面结合、立体网络化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升级版,培育一支放眼全球、植根产业、承上启下、攻坚克难的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技术体系结构。通过补足学科短板,拓宽品种数量,延伸科技创新链条,打造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二是进一步强化新时代重大科技问题协同攻关。解决区域重大科技问题,推进产业重大变革,把握新一轮产业竞争的战略发展主动。三是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科技助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体系对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四是进一步加强产业重大问题应急服务。做好防灾减灾和恢复生产技术指导,及时提出应急方案,支撑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202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