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 术 简 报
第 09 期
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 2022 年 4 月 12 日
4-5 月注意苹果锈病和黑星病的防控
病虫草防控研究室 李保华 王彩霞
4-5 月是防治苹果锈病和黑星病的关键时期。了解两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采取正确的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两种病害的危害。
一、苹果锈病的发生与防控
苹果锈病菌以菌丝在柏树枝条内越冬,春季形成冬孢子角,苹果展叶后冬孢子角发育成熟。成熟的冬孢子角遇 2mm 的降雨即可萌发,3-5 小时后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可随气流传播,其传播距离可超过10 公里。着落于苹果叶片和果实上的担孢子,在湿润条件下经 3-5小时可侵入寄主组织内。侵染病菌在 2-3 周内诱发病害。因此,自苹果展叶后的 60 天内,遇雨量超过 2mm、使叶面湿润超过 6 小时的降雨,即可导致苹果锈病菌侵染;当降雨量超过 10mm,使叶面湿润超过 12 小时,可造成大量锈病菌侵染。当预测到锈病菌有大量侵染时,需要喷施杀菌剂控制其危害。在病菌侵染之前,几乎所有杀菌剂都能有效抑制锈病菌担孢子的萌发,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染。然而,当锈病菌侵入叶片和果实以后,只有三唑类杀菌剂才能有效抑制已侵染病菌的扩展致病。对于苹果锈病可采取如下防控措施:
1、在苹果树展叶后的 60 天内,遇雨量超过 10mm、使叶面湿润持续 12 小时以上的降雨,往年发生过锈病的果园,若雨前 5-7 天内没有喷施过杀菌剂,雨后的 7 天内喷施三唑类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或腈菌唑。
2、结合花露红期、谢花期和幼果期病虫害的防控,喷施杀菌剂;当遇雨量超过 10mm、使叶面湿润持续 12 小时以上的降雨时,及时调
整喷药时间和药剂种类,有效控制锈病。或者说,当雨前的用药不能有效阻止病菌侵染时,雨后必须用药铲除已侵染的病菌。
二、苹果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控
苹果黑星病菌主要以子囊孢子在落地病叶上越冬。自苹果花露红期开始,子囊孢子发育成熟,遇雨后释放,并随气流传播。苹果黑星病菌子囊孢子的传播距离一般不超过 1 公里。着落于苹果叶片和果实上的子囊孢子,需要 7 小时以上湿润时间,才能完成全部的侵染过程,侵入寄主组织内。已侵染的病菌需要 3 周的潜育期才能诱发可见的黑星病斑。落地病叶上的子囊孢子陆续成熟,陆续释放,谢花后 30 天内是其成熟和释放的高峰期,也是防控黑星的最关键时期。叶片和果实发病后,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经过2-3 代的传播与侵染,于 6 月中下旬或 7 月上旬形成全年的第一个发病高峰期。雨季,黑星病菌仍可大量侵染。然而,雨季侵染的病菌多在 9 月中下旬气温明显回落后才能诱发症状。目前,防治苹果黑星病的有效药剂有氟唑菌酰羟胺、嘧霉胺、氟硅唑、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克菌丹等。对于苹果黑星病的防控,应采取如下措施:
1、苹果萌芽前,彻底清除果园内及周边的落叶,特别是房前屋后及篱笆下部的落叶,以减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
2、苹果花露红期,结合白粉病的防控,喷施腈菌唑或苯醚甲环唑;
3、苹果谢花期,结合霉心病的防控喷施苯醚甲环唑、嘧霉胺或吡唑醚菌酯;自花露红期若没有降雨时,也可喷施克菌丹;
4、苹果幼果期,针对黑星病喷施氟唑菌酰羟胺、或者嘧霉胺与苯醚甲环唑或与吡唑醚菌酯的混配制剂;幼果期遇 2 次以上雨量超过 10mm、持续时间超过 12 小时的降雨,需针对黑星病加喷一次内吸治疗性杀菌剂;
5、套袋前,结合套袋苹果黑点病的防控,喷施氟唑菌酰羟胺、嘧霉胺、或嘧霉胺与其它杀菌剂的混配制剂;当天气干旱,苹果谢花后没有有效降雨时,也可喷施克菌丹;
6、雨季,结合其它病害的防控喷施 1-2 次氟硅唑;
7、果实解袋前的 1-2 周,喷施氟硅唑、氟唑菌酰羟胺、嘧霉胺
或嘧霉胺与其它杀菌剂的混配制剂,控制雨季侵染病菌诱发病害。